实录| 汪学军副司长在农业农村部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2018年度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
编者按
农业农村部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2018年度工作总结会于2019年3月23日在浙江杭州召开。总结2018年度工作成果,部署2019年度工作任务。会上,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汪学军副司长做了发言。
汪学军副司长发言
首先,我代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对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司里工作和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就我部关于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以及科研平台建设的进展,给大家做一个通报。
去年1月份,为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结合,遴选增补了38家企业重点实验室。6月份,组织开展了“十三五”新增重点实验室考评工作,经过一系列的调整,目前,形成了由42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335个专业性和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以及269个科学观测实验站组成的重点实验室体系。经过近几年的建设,现在重点实验室的体系已初步建成。学科群体系布局不断完善,重点实验室学科群布局与区域布局不平衡、实验室之间业务交流和相互联系不够紧密、重点实验室的总体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体系已经成为组织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汇聚和培养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
最新统计显示,学科群与各实验室用房总面积近700万平方米,实验用地总面积达到105万亩,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121亿元,累计12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81人获得国家杰青项目,136人入选国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017年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超过690项,由此可以看出,学科群的产出相当丰富。
在建设投入方面,按照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的部署,中央已累计投资20余亿元,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项目。下一步,部里还会继续支持学科群条件能力建设。经过“十三五”的增补,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包括1个综合性实验室和16个专业的区域性实验室。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赵春江院士统筹带领下,农业信息技术学科中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同时培育了一批农业信息领域的优秀科研人才,为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与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学科群的发展,我提出三点建议和希望
1
新时代要有新担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部实现脱贫,也是我们党对世界的庄严承诺。IT与BT这两大技术成为当前和引领未来人类生产生活的两大重要基础。农业信息化作为“互联网+农业”的重要发展模式之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由于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导致农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并且各地区各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平衡。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加深,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农业的发展轨迹,实际上是信息化机械化不断推进的过程。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目的是从人力、畜力发展到机械化、智能化,最终要向无人化挺进。如果没有信息化的支撑,农业的发展将非常困难,希望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在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方面不断发力,为乡村振兴、精准脱贫和农业现代化贡献智能信息化的力量。
2
希望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信息技术创新是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关键,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并加速与农业农村渗透融合,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不断加快。要充分发挥学科群在农业新技术研究领域中的引领作用,围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农业传感器、动植物生产优化调控模型、智能作业装备、农业机器人等方面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的研究,突破一批农业信息化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增添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制定一批技术标准规范,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专业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能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改进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力,改进生产关系。过去的农具都是锄头、镰刀,发展到拖拉机,现在国务院也提出来手机应是农民的新工具,我想未来的机器人也是农民的工具。所以,必须加大创新力度,彻底提升现有农业生产方式。
谈及引进消化再创新这个话题,我们国家的农业信息技术在某些领域领先,但在国际上整体还是处于落后,属于“跟跑”阶段。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进一步调整思路,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在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方向上。信息技术是国际关联度最大的一项技术,学科群要加大技术与专家的引进力度。另外,我们也可以派出专家去国外研究学习。
实现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是推进农业生产力变革的主要动力。农业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农业产业化也是农业信息化的动力基础。学科群要着眼于产业需求的关联度、技术研发的创新度和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智慧农业的发展有所突破,特别是在作物种植、精确化管理、畜禽水产养殖、全程自动化控制,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农业大数据分析等方面出成果出成效,推进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
3
要协同推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就是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企业既是创新的主体,也是投入的主体,还是推广应用的主体,同时也是受益者。农业信息化企业不断涌现,为农业信息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比如现在有很多搞地产的公司都在涉及农业,信息技术的企业也在关注与投资农业。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已有3家企业重点实验室,都是依托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产业基础的科技型企业建设。希望我们群内的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开创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最后,希望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再接再厉,充分发挥优势科研力量,进一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不断增强学科群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预祝此次会议圆满成功!祝在座的各位专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
本文经发言人审定授权发表
转载请联系编辑部授权
《智慧农业》期刊
《智慧农业(Smart Agriculture)》季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办,《智慧农业》编辑委员会学术指导,《智慧农业》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业科学类学术期刊。期刊聚焦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前沿与热点,刊载和传播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引领学术研究方向,服务行业科学决策,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促进学科发展。
关注“智慧农业编辑部”微信公众号
获取更多内容